为有效破解油茶生产“用工难、成本高、效率低”的核心瓶颈,显著提升产业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笔者认为,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可在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浙江等全国油茶主产区建设一批区域性“油茶林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以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产业需求迫切。油茶在种植、抚育、采摘、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率普遍低于20%,采摘环节尤其依赖高强度人工作业,占生产总成本40%~60%,季节性用工缺口大,特别是高峰期更是用工难求,阻碍规模化经营,单户、小合作社无力承担机械投入,因人工采摘、分散烘干质量波动大影响品质稳定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平均高出主要粮油作物30%以上,严重挤压种植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老龄化加剧,传统人力模式难以为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策导向明确。《国家林草局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0年)》等文件,明确要求“提升油茶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先进适用机械装备研发推广”、“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央及地方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向油茶机械倾斜,国家林草局设立油茶科技专项支持机械研发,地方政府将油茶机械化纳入产业扶持重点。
集约服务优越。探索“服务中心+合作社/企业+农户”、“全托管”、“半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主体需求。通过集中作业,摊薄单亩服务成本,显著降低农户生产成本,预期降低15%~30%;集中采购、维护、调度高价值专用设备如采摘机、烘干线,避免重复投资和闲置浪费;培养专业操作手和维修队伍,提供标准化的高质量作业服务,解决散户“买不起、用不好、修不了”难题。
设想和框架
服务中心是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试验田”和“展示窗”,加速农机农艺融合,如适合机械采摘的树形培育、标准化种植模式。通过统一服务流程、作业标准如烘干温湿度控制、质量要求,提升生产效率缩短作业周期和提高产品品质降低霉变率、提高出油率,推动整个产区生产标准化,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支撑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通过努力,将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性、公益性(保本微利)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核心平台和枢纽节点。
机械化种植与抚育管理。提供林地清理、坡地梯带修筑、挖穴移栽、除草、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服务,重点推广丘陵山地适用的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抚育管理机械。
机械化采摘服务。采用振动式、气吸式等采收方式,根据不同地形、树龄、品种等制定个性化采收方案,严格控制树体损伤率<5%,确保落果收集率>95%,并提供采摘机械操作手培训等配套服务。
机械化烘干与初加工服务。建立区域性烘干中心,推广热泵、生物质颗粒燃料热风烘干等清洁高效设备,提供鲜果脱壳、籽壳分离、籽粒分级清选等初加工服务,执行严格的烘干技术规程和质量溯源体系。
农机具推广与租赁。设立新机具展示区,组织现场演示会,开展线上预约租赁服务,收集用户需求组织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技术培训与咨询。面向服务中心自有人员、农机手、种植大户等开展机械操作规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等培训,提供机械化生产模式设计、设备选型等咨询服务。
信息对接与协调。开发或接入区域性农机调度平台,实现服务需求发布、接单、作业状态监控等功能,优化派单路线,收集反馈信息促进设备迭代升级。
运作模式和效益
明确由县级及以上政府指定、组建的国有农业投资平台公司如农垦集团、林投公司,或实力雄厚的省级、国家级油茶龙头企业牵头,确保公信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鼓励联合管理规范、装备优良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亟需服务的大型油茶种植加工企业,具备技术力量的国有林场,提供技术支撑的科研院所、农机推广站积极参与;运营模式可采用“国有资本引导+市场化运营”、“合作社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股份合作制形式。明确各方权责利,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在多元化参与建设的同时,还要划定区域布局、建立考核机制,促使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
综合测算,通过服务中心的有效运作,实现服务区域内平均每亩油茶生产成本降低≥15%,核心环节(采摘、烘干)作业效率提升≥30%,带动服务覆盖农户亩均增收≥10%,减少季节性用工依赖≥20%。
综上所述,建设区域性“油茶林事服务中心”是破解油茶产业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意义重大深远。期待汇聚各方智慧,共同细化方案、破解难题、推动落地,为筑牢国家粮油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油茶力量。
Copyright 2016-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4085017号-2
地址: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26号未来国际2号楼